《理想国》、《形而上学》讨论题

文本题目:

  1.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我们的授课及文本中都使用了“形式”这个词。请根据这两位的思想来解释这两种“形式”。 (要点:柏拉图的形式,永恒、完美、独立存在于理型世界;亚里士多德的形式,是任何物质物体的性质。形式不可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。形式和质料共同决定了一个感性事物。)

  2. 亚里士多德大多数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都被证明是错误的。在阅读了这门课的文本之后,你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的理解有合理之处吗?说明一下理由。 (提示: 科学的本性)

  3. 举例说明四因说和形质论。

  4. 举例说明你对柏拉图两个世界的理解。

  5. 讨论“求知的过程是心灵的上升之旅,永无止境”。(可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例)

  6. 结合文本中对于经验、技艺和智慧的定义与讨论,能否解释西医和中医的区别?

开放讨论题:(个人自由发言)

  1. 结合《斐多篇》和《理想国》文本,讨论苏格拉底之死与文天祥之死的对比(外在原因、内在原因?)。参考: 天祥将出狱,即为绝笔《自赞》,系之衣带间。其词曰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;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!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!”过市,意气扬扬自若,观者如堵。临刑,从容谓吏曰:“吾事毕矣。”问市人孰为南北,南面再拜就死。俄有使使止之,至则死矣。见闻者无不流涕。

  2. 结合正在发生的产生了世界影响的科学事件,讨论你对科学的理解。例如人工智能、生命伦理、基因编辑、引力波、墨子号等等

  3. 依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和个人经历,讨论柏拉图“洞喻”给你的启发。

  4. 构想一个场景,以“你自己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是否应当服务于国家利益”为主题来设计一个对话。

  5. 场景对话: 古希腊苏格拉底、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与东方的老子、孔子及孟子基本处于同一时期。构想一个场景,比如柏拉图遇见了孔子,他们之间可能产生思想的碰撞。基于这种场景,请设计一个他们之间的对话,以任何方式表达/表现(比如小舞台话剧的形式,或者辩论的形式,…)。

  6. 讨论“洞喻”中提及的先行者会受到排挤的原因(参考:房龙《宽容》序言).

  7. 如何区分先行者与投机者?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对待他们?

  8. 亚里士多德有形质之分,战国时期,名家(惠施、公孙龙“白马非马”)也有名实之辩。能否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;以及讨论二者对于后世的不同影响。(参考: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第八章,钱穆《中国思想史》一二;等等)

  9. 从《形而上学》《理想国》中,自选感兴趣的某卷或者某章共读、解释、讨论。

扩展阅读

房龙:《宽容》序言 《苏菲的世界》 《中国哲学简史》